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讨气态甲醛致生物体内DNA-DNA交联效应,进一步评价甲醛的遗传毒性作用,以昆明纯系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72 h动态吸入式连续染毒,采用荧光检测法检测甲醛染毒后小鼠肝细胞DNA-DNA交联形成的效应.实验结果表明,0.5 mg·m-3的气态甲醛能引起明显的DNA-DNA交联(p<0.05),较高浓度的甲醛(1.0mg·m-3、3.0 mg·m-3,p<0.01)可以产生极为明显的DNA-DNA交联作用.以上实验结果显示了0.5mg·m-3的气态甲醛就能致生物体内DNA-DNA交联效应,且随着浓度的升高DNA-DNA交联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成体神经发生是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物学特征。成体硬骨鱼类的脑展现出强烈的神经活性以及出色的脑修复能力,这使得硬骨鱼类成为研究成体神经发生和脑修复的一个理想的模型。本文克隆了成体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脑组织中神经发生及脑修复相关的hes5、pax6、sox11和prox1基因的部分c DNA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ax6和sox11基因片段与斑马鱼(Danio rerio)对应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和94%;hes5基因与鲤鱼(Cyprinus carpio)相对应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最高,为92%;prox1基因在物种间的同源性最低。基于稀有鮈鲫和已知物种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稀有鮈鲫prox1基因与其他硬骨鱼类的亲缘关系最远。本文为进一步开展神经毒性类化学品对水生生物鱼类的成体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地老虎NPV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s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别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混合感染三龄棉铃虫幼虫,发现此二种组分均能够提高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缩短半致死时间,降低半致死浓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验AsNPV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与粘虫颗粒体病毒增效因子(PsGV-SF)和HaNPV多角体蛋白的同源性,发现AsNPV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与  相似文献   
4.
针对S.xinjiangensis分类地位的争议,从新疆再次分离获得34株快生大豆根瘤菌,在16SrDNAPCR-RFLP分析和SDS全细胞蛋白电泳分群的基础上,进行了16SrDNA全序列相似性和DNA同源性分析.所测4个菌株和S.fredii模式菌株USDA205的16SrDNA全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而DNA同源性分析说明新分离的菌株代表与原定的S.xinjiangensis为一个DNA同源群.其模式菌株CCBAU110与S.fredii的2株参比菌株USDA194、2048之间的DNA同源性分别为31.5%和28.7%.S.fredii的模式菌株USDA205与新分离的菌株代表及原定的S.xinjiangensis的模式菌株和2个参比菌株之间的DNA同源性为20.8%~39%,远低于70%.属于种水平上的差异.按照国际细菌分类委员会以DNA同源性≥70%且△Tm≤5℃作为定种的标准,S.xinjiangensis是Sinorhizobium属中不同于S.fredii的一个独立的种.表3参20  相似文献   
5.
几株光合细菌的表型特征及DNA-NDA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5株新分离的光合细菌从形态、生理生化及DNA-DNA同源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8与深红红螺菌(Phodospirillumrubrum)的模式菌株ATCC11170的DNA-DNA同源性为97%,菌株37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的模式菌株ATCC17001的DNA-DNA同源性为80%;菌株55与球形红杆菌(Rhodobactersphaeroides)的模式菌株ATCC17023的DNA-DNA同源性为71%;菌株40和52分别为另外两个DNA同源群.根据各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等表型特征以及DNAG+Cmol%和DNA-DNA同源性分析结果,确定了几株光合细菌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是调控机体发育和维护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在克隆了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肝脏组织中凋亡相关的bcl-2、apaf-1、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之后,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aspase-3和caspase-9基因片段与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而bcl-2、apaf-1基因片段则分别与鮈鱼(Gobio gobio)和鲤鱼(Cyprinus carpio)相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和89%。基于稀有鮈鲫和已知物种的caspase-3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稀有鮈鲫与唐鱼、斑马鱼(Danio rerio)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金头鲷(Sparus aurata)、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外源性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理学机制及其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数据,同时也为稀有鮈鲫在鲤科鱼类的分类及进化地位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11种限制性内酶BamHⅠ、BstEⅡ、EcoRⅠ、EcoRⅤ、HindⅢ、KpnⅠ、PstⅠ、SalⅠ、SstⅠ、XbaⅠaⅠ和XⅠⅠ和XhoⅠ分别将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单粒包埋HaSNPV)湖北株基因组D组DNA酶切为10、12、22、21、13、6、6、40、6、21、6个片段,并求得基因组大小平均为1什什Mr≈79.1×106.以家委核多角体病毒BmNPV多角体基因为探针,利用Southern杂交技术将病毒多角体基因定位在SalⅠ4.2×103b左右的片段上.与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其它株系酶切图谱比较结果表明,本株病毒与上海等株系及美洲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SNPVElkar株系酶切图谱相似,它们之间的条带数和大小差异较小,而与已发现的所有多粒包埋型病毒HaSNPV酶切图主谱差异较大.据此认为HaSNPV和HaMNPV属于基因型不同的两类病毒,而HaSNPV不同分离株的同源性很高  相似文献   
8.
受体功能区结构的分化是导致部分环境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种间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青鳉的雌激素受体α亚型(medERα)配体结合区的三维结构,并与人的hERα结构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经过分子对接分析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含氯衍生物与两个物种ERα作用模式的差异及其分子基础,并基于此提...  相似文献   
9.
作为重要的本土模式鱼类,稀有鮈鲫神经发育相关的生物学背景几乎空白,导致其在神经毒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从稀有鮈鲫脑部克隆得到了神经发育相关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P0蛋白(myelin protein zero;mpz)、微管蛋白α1(α1-tubulin)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10(SRY-box containing gene 10;sox10)等基因的片段,并对其进化树及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表明,bdnf的核苷酸序列与鲫鱼、鲤鱼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8%;gfap、ngf、mag和α1-tubulin与斑马鱼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92%、92%和96%;mpz与黑头软口鲦的同源性最高,为94%;sox10与鳙鱼同源性最高,达97%。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ngf、bdnf、mag、mpz、α1-tubulin和sox10基因均在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gfap在脊髓中表达量最高,上述结果为这一模式鱼类在神经发育学和神经毒性效应评价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Summary Parastizopus armaticeps andEremostibes opacus are two closely related desert tenebrionids which also live in close association, the former having biparental brood care and the latter cleptoparasitising the brood.E. opacus is una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conspecific and host odour even in the absence of physical contact.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headspace volatiles of resting animals showed almost complet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dour congruity between them. Comparison of these odour profiles with those of two other tenebrionids sharing the same ecological niche,Gonopus agrestis andHerpiscius sp. (damaralis?) showed that congruity was independent of common foodplant utilisation. It is also independent of common defensive gland secretions. Parallels between resting odour spectra, defensive secretion spectra and systematic status suggest that the origins of congruity lie in odour homology, by means of which the cleptoparasite was able to exploit its h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